昨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6位委員圍繞行政體制改革、移動互聯安全、民族地區城鎮化、誠信建設、閩台交流、香港普選等議題作大會發言。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雷雨 周豫 吳哲
  圖片 新華社發
  ◎精兵簡政
  以法治思維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天津市政協副主席田惠光在發言時建議,以法治思維和方式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田惠光說,近期,民革中央圍繞行政體制改革等問題開展調研,並多次召開座談會。大家一致認為,此次改革力度很大,成效顯著,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改革未能實現機構人員與審批項目的同步精簡,行政審批權下放多取消少,有的審批權下放後下級行政部門既無人員編製也無專業審批能力,而且以項目扶持、產業規劃等面目出現的“法外審批”數量並未減少。同時,行政權頻繁介入知識產權、企業破產等平等民商事權利主體之間糾紛的現象仍然存在。
  田惠光建議,首先要精兵簡政,合理配置行政監管力量。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要按照“事由法定、權由法限”的原則精簡行政機構,從“重審批輕監管”,向“寬準入嚴監管”轉變,引導富餘管理人員分流至基層監管部門,特別是要充實到亟需加強建設的環境保護、安全監管和質量監控部門。建議實行向重點污染企業和產品質量問題多的廠家派駐專門監督員的制度。
  其次,繼續加大行政審批改革力度。根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則,加快現有審批項目的廢除、撤銷和下放進程;對確需保留的審批事項,要改革、改進審批條件、時限、程序、方式;除食品、藥品等涉及公民身體健康、安全事項外,可實行“行政審批默認制”,即對符合審批條件、程序的事項,到期不批覆即視為同意。同時,探索建立中國特色行政機關法人制度,爭取實現一個行政單位只有一個公章對外,從源頭避免行政機關內部程序外部化。
  “還要規範‘法外審批’行為,彌補監管漏洞。”田惠光建議,要遵循立法頂層設計原則,嚴格規範政府制定產業(行業)規劃等“法外審批”事項,規範政府評獎評優、命名掛牌等直接干預市場的行政活動。建立常態化的漏洞修補、政策解釋等制度性措施,不斷健全已有的控權制度,全面規範、消除“法外審批”行為。
  此外,他還建議,要釐清司法權和行政權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的界限,健全企業破產制度,建議國務院頒佈專門的行政規章,明確規範行政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在企業破產重組中的介入行為。
  ◎政府有為
  改革政策應力戒雷聲大雨點小
  “全面深化改革,基礎在社會,關鍵在市場,評價在人民,組織實施要靠政府。”昨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主席付志方表示,政府的主動性和執行力決定改革的深度、進度和成效。因此,必須著力解決好願不願、敢不敢、會不會、能不能改革的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打造“有為政府”。
  付志方表示,政府應當做引領改革的先行者。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觸及社會治理理念、行政運作模式和工作鏈條的再造,觸及利益格局的調整。能否在國家利益、群眾利益、團體利益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能否在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使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意願,贏得群眾理解和支持,關係改革成敗。
  其次,政府應當做勇於改革的擔當者。改革進入深水區,破與立的勇氣和膽識是對政府責任擔當和執政水平的考量。比如放權市場、讓利社會,“放”就要放出市場規則下的發展活力,“讓”就要讓出社會公平正義,使群眾真正受益,力戒欲放難捨、攬重放輕、讓而有限,猶抱琵琶半遮面。比如調節分配、扶危濟困方面,基礎差、資源少的欠發展地區,技能弱、機會少的弱勢貧困群體,往往處於市場配置資源的盲區,要及時有力地“雪中送炭”,提供公共服務支持,彌補市場失靈。政府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敢於為改革、為國家、為人民負責任、擔風險,否則,改革將難得善成。
  他還認為,政府應當做科學改革的謀劃者。要把剋服本領恐慌、彌補能力不足作為提高改革執行力的關鍵,做到開放思維與法治思維相結合,創新精神與科學態度相結合,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定好規則與兌現承諾、搞好服務相結合,走出一條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新路子。做好深化改革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把政府該抓、該管的事用心抓好,把應該由市場和社會辦的事轉移出去,提高人民的普惠指數。
  “簡了多少政、放了多少權固然該辦,市場的反應、企業的感覺和人民的滿意度更為重要。改革政策和措施應力戒雷聲大、雨點小;力戒公佈快、兌現慢,出台多、落實少,過程損耗大;力戒‘強弩之末’,事倍功半。”付志方最後建議,政府應當做推動改革的實踐者。要重點在政策落實的提質、提速、提效上下功夫。提質,就是提高政策的“含金量”,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提速,就是立行立改,清除各個環節的中梗阻,打通政策落實通道,減少過程損耗。提效,就是善做善成,提高改革政策的效益。建議建立改革政策落實情況的檢查、督導機制,杜絕政策棚架現象,確保改革政策落實到位、收到實效。
  ◎網絡安全
  提高應用軟件的安全認證門檻
  全國政協委員、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表示,截至去年,我國65.5%的網站存在安全漏洞,過去一年中國網民在網上的損失接近1500億元。非法獲取和買賣個人信息已經嚴重威脅公民財產安全乃至社會秩序,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亟待解決,建議要加強移動互聯時代的公民個人信息權保護。
  楊元慶說,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3G/4G網絡的鋪設建成、新媒體的廣泛使用正在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據統計,我國已有近5億手機網民,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每天發送200億條信息。移動互聯推動了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侵害個人信息安全就是日益凸顯的問題之一。
  “任何人都不願意成為‘玻璃缸里的金魚’,但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個人信息被非法利用的經歷。比如,去房產中介咨詢一次,做裝修的電話和短信就來了;電信詐騙屢見不鮮,不法分子冒充公安或者朋友索要錢財等。”楊元慶認為,當前,公民個人信息權保護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相關立法的滯後和缺失;移動互聯網的技術特點對安全提出新挑戰,目前移動互聯行業的安全技術標準尚不完善。另外,法治意識淡薄,社會誠信缺失。
  為此,他建議,要依法治理,築牢底線,儘快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將個人信息權作為具體人格權加以保護,切實保障公民知情權、選擇權及個人信息安全。通過法治手段鏟除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毒瘤。
  同時,加強信息安全行業監管,從技術層面實施防範,建立涉及信息安全事務的部門協調聯席機制,加大監督檢查的行政執法力度,不留監管真空。主管部門加快政策、安全標準的制定,提高移動互聯應用軟件的安全認證門檻,對軟件開發商獲取個人信息行為提出明確規範,禁止採集不需要的信息,允許用戶在隱私授權上保留選擇權。鼓勵支持終端廠商研發安全軟件,推動完整的安全生態系統建設。
  第三,弘揚誠信文化,營造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的良好社會氛圍。扎實推進社會誠信建設,構建誠信網絡社會,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加強信息安全的宣傳教育,增加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
  ◎誠信建設
  先闢謠後認賬是政務失信
  “人無信不立,家無信不和,友無信不久,企無信不旺,法無信不威,政無信不治,國無信不穩,世無信不安!誠信建設需要多角度著手,全方位推進。”昨日下午,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政協原主席王全書在大會發言時,向社會發出《誠信建設八議》。
  王全書首先建議,抓住誠信建設的“牛鼻子”,治理政務失信“源頭污染”。他認為,政務誠信是整個誠信建設的基石、風向標和突破口。如果說社會失信弄髒的只是“水流”的話,那麼,政務失信污染的則是“水源”,所造成的是“源頭污染”。先闢謠後認賬、只承諾不兌現、朝令夕改、數據摻水等是政務失信的突出表現。應拿出足夠的政治智慧和勇氣,推動建立公職機關和公務員隊伍的誠信檔案,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
  其次,要依靠制度規約和市場主體遏制商業失信蔓延。王全書說,商務誠信是誠信社會建設中的關鍵領域。近年來,以食品安全為焦點的制假售假等商務失信問題,呈現出從城市向農村、從小店向大店名店、從線下向線上蔓延的態勢。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經濟損失達6000億元。應以信用法律法規和社會信用制度約束企業行為,為守信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第三,要構建訴訟誠信體系,提升司法公信力。王全書認為,不公開、不透明,往往成為滋生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的溫床。應拓寬司法公開渠道,通過全流程即時、全面公開,保障公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強化對司法人員失信懲戒和權力監督力度,最大限度遏制和懲戒訴訟失信行為,壓縮司法不公的滋生空間。
  第四,對誠信蛀蟲——“灰色中介”應嚴厲打擊。王全書說,當前,在考試舞弊、論文造假、證件偽造、信用卡違規套現、房價低評等各類違法失信活動中,均有一些“灰色中介”參與其中,其活動能量之大、影響範圍之廣令人咋舌。應擯棄對誠信蛀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曖昧態度,開展專項整治活動,清理其網絡推廣渠道,鏟除其呼風喚雨、毒化社會風氣的制度土壤。
  最後,誠信體系信息安全防範不容忽視。王全書表示,隨著政府、企業、個人信息的大量彙集,信息安全問題也隨之凸顯。“棱鏡門”事件表明,國外以技術手段竊取我機密的事件並不鮮見;國內的信息非法倒賣活動也相當猖獗。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海量信息的整合、傳輸、發佈過程中,一定要採取嚴密防範措施,確保信息安全,包括信息分級、權限分級、涉密信息與國際互聯網物理隔離、防範內部人員泄密等等。“誠信體系不立,國不寧、民難安。”他說。  (原標題:立法保護網絡時代的個人信息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y89vyzt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